導熱油國家標準各項指標的含義
即為什么制定這些技術指標?
導熱油的“zui高允許使用溫度”指標非常重要,這是用戶選擇導熱油首要的參照的指標。zui高允許使用溫度是通過熱穩定實驗來確定的(在某溫度下連續運轉720h,其變質率不大于10%所對應的溫度)。國標確定,導熱油使用的正常溫度是在zui高允許使用溫度之下浮10-20℃。國際上一般采用使用中加熱器的主流體平均溫度與zui高使用溫度之差,對于礦物型導熱油一般取20~30℃為宜,合成型導熱油取10℃為宜。
反映導熱油生產加工和精制的深度和產品純度。顏色深表明產品里含有色雜質,或加工深度不夠,含有雙鍵;如果有分層、沉淀或有懸浮物,更表明產品質量存在問題。我們判定外觀除了表觀上用眼睛觀察油品是否清澈透明無懸浮物外,我們還用色度儀測定其色值:根據GB/T6540標準,確定色值不大于0.8。
這是個安全指標。國標規定:自燃點溫度必須高于zui高允許使用溫度值。
導熱油的燃點是指蒸汽與空氣形成的混合氣體與火焰接觸時連續閃火5s以上的溫度;自然點則是將油品加熱到一定的溫度,然后使之與空氣接觸,引起劇烈的氧化作用不需要引火而產生火焰自行燃燒,發生自燃的最低溫度稱為自燃點。油品的自燃點與其沸點有關,沸點越高則越不易燃燒,其自燃點也就越高,產品的安全性就愈好。
自燃點與閃點相比較自燃點高于燃點和閃點。通常油的使用溫度在閃點之上,這就要求油不能和明火或火花直接接觸,油的使用溫度必須低于自燃點。
由于導熱油在空氣中的自燃溫度高于zui高使用溫度,所以導熱油的滲漏一般不會引發著火事故。但當導熱油進入絕熱層時,因其表面積增大,其自燃溫度可能會降至管道的操作溫度(120℃)以下,如果此時接觸氧氣有可能著火,在加熱爐中導熱油泄漏會發生燃燒,并產生濃煙。
導熱油的閃點是一項與產品的揮發性和安全性相關的指標。它反映高揮發性分解產物的生成情況和可燃燒氣體的含量,以及運行中的導熱油遇明火有發生燃燒的可能性。閃點越低導熱油的蒸發率越大,安全性也就越差,反之亦然。有實驗證明,烷烴型導熱油當加溫到280℃以上時,灑在水泥地面上不接觸明火也會自然;芳烴型導熱油只有遇到明火才會燃燒。從安全角度出發,規定導熱油的閉口閃點不能低于100℃,(一般開口閃點的溫度比閉口閃電的溫度高20~30℃)這是一項基本的安全要求。
硫含量這是一個衡量導熱油有否腐蝕性的一項指標。
導熱油中硫含量過高,易造成設備的腐蝕。硫含量的高低取決于產品的精制深度。因此,要求硫含量不能大于0.2%。
氯含量是指導熱油中含氯成分的多少。這是一項與毒性有關的環保指標。同時,氯也具有腐蝕性。在導熱油使用一段時間后,如果導熱油系統沒有隔絕空氣,導熱油可能被氧化而形成有機酸,氯離子就會與有機酸發生反應而破壞導熱油。所以,國標要求控制氯含量指標不大于0.01%。